就在市场部为2周年庆忙得不可开交之时,在上海市郊青浦县一个仓储物流园区内,仓库经理吴晓红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加码。为了备战周年庆,她需要在有限的仓库内腾出足够的存储货物空间。
在2008年4月加入“1号店”之前,吴就职于一家专业物流公司,有多年仓库管理经验。不过,即便如此,眼下的工作仍然让她觉得充满挑战。“在这里工作一年,相当于在外面工作五年。”吴说,虽然公司成立只有两年时间,但是仓库已经几次升级,从最初的4000多平米拓展到现在的2万平米,计划未来拓展到7万平米,商品种类也从最初的几百种变为目前的5万多种。
“只要是8点以前生成的有效购买,上海地区我们保证第二天下班前到达。”吴晓红说,流程还在不断优化改进中,从7月份开始,浦东张江地区的货物将实现“一日三送”,也就是说,客户可以任意选择早、中、晚三个不同时段选择收货。
这种体验与“1号店”这种B2C特有的商业模式相关。两年前,当于刚和刘峻岭两位前戴尔公司高管辞去高薪工作,准备仿效亚马逊模式成立“1号店”时,他们听到的最多的质疑是:中国的物流仓储环境,还没有到成就一个“亚马逊”的时候,垂直型B2C网站更容易做,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如此困难的商业模式?
这个疑问中包含的最具挑战部分正是吴晓红所负责的仓储物流工作。与只卖某类产品的垂直性B2C网站相比,综合类电子商务网站出售的商品种类和规格更多,货物储存、包装和运输都更为复杂。而与传统零售业仓储相比,电子商务由于增长迅速、产品种类增加频繁,常常来不及提前进行仓储规划,这对仓储调度的弹性和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如何最有效率地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?在仓库的一角,吴晓红率先划出一片收货区。“1号店”1000多个供应商每周按照合同在此向仓库供货。这些体积、规格不一的货物卸车后,将根据系统提供的“动销率”数据(衡量货物是否畅销)被分放在不同区域。
在距离收货区不远的另一个区域,被分类归置完毕的商品整齐地排列在一个个开放式货架上。工人们忙碌穿梭于各个区域。在客户订单下达后的15分钟后,这些有效的订单便到达了工人手中,他们按照每个订单的需求进行“拣货”,这些货物被集体放在一个拣货柜中。在随后的几分钟内,分拣好的商品会被进行“审核”。
在这个过程中,负责包装的工人也是“马不停蹄”。每听到电脑提示“完成”之后,他们立刻要将货物进行包装。由于每个订单的需求都不同,货物体积也不一样,负责包装的工人必须在7种不同类型的箱子中间做出最好的选择。
仅仅1小时后,顾客从网站上购买的商品已经被完好地打包装箱,放在相应地区配送站点上。每当夜幕降临时,负责商品配送的货车便开始陆续驶入,将包装好的“订单”装车。